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6月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受美国税改政策以及部分经济体加强外资项目审查的影响,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为1.3万亿美元,较2017年减少13%,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但中国FDI流入量在2018年增长近4%,达约1390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由此可见中国仍是外企投资热土。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各地也正在开展改善营商环境的竞赛,以期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到当地去发展。
不过,在对地方招商引资话题的采访中,记者观察到三件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件事是在某资源型城市举办的招商对接会上,几位参加对接会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并未取得预期的招商效果,因为他们都是生产开采某种资源设备的企业,想把产品卖给上游开采商而不是下游加工商,然而在会上接触的却是加工该种资源的企业。
第二件事是英中贸易协会人士告诉记者,英国企业来中国的一个地方进行投资,最在乎的是当地市场容量、能不能消化生产的产品,当地提供的服务是否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找到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低成本和优惠政策。
第三件事是,记者平常报道外商投资新闻可以见到很多“以我为主”的招商推介会,但很少看到以外商为中心的“投资需求收集会”,招商推介会往往大讲本地有什么,对“外商需要什么”问得不够多。
这三件事无一例外说明了地方在招商引资时,相关部门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外企的需求没有进行调研。只有调研清楚了外企投资对当地的重点需求,政府对投资环境的推介才能重点突出。无重心、无侧重地“全面介绍”,对方听完后多半会觉得枯燥,也记不住主要说了什么,导致宣介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外企投资应当优先考虑的是其生产的产品在周边可以消化的程度,而相关部门却大谈本地成本低、优惠政策多,这就有点话不投机。如果相关部门对外企的重点需求进行摸底调研,就可以对影响外企投资的因素进行排名,才能够为培育企业、培育产业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甚至在招商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吸引看重周边相关产业配套情况的外企前来投资。
近期某外资百货连锁企业在华的一些门店租约到期后再商谈续约时发现,该城市该地段的土地租金已经没有当初投资时的优惠幅度大,续约的租金较高,若继续维系该门店的经营已无利可图,只好关闭这个门店,另择地点营业。这样的现象一旦出现,就可能会促使另外一些外企更加重视提前购置房产物业。众所周知,国内的工业园区在吸引外资方面,越来越强调软件和服务,向企业服务商转型,而不只是物业和房东。同样,工业园区希望投资者不只是囤地炒物业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投资者。但相关部门在调研投资者需求之前,也不能轻易断言外企购置房产物业就一定是来炒房炒地的。因此,只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对其需求进行了解,才能减少这方面的误会,进而更好地理解外企的生产经营逻辑。
实际上,外企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很难用单一的因素来概括。或许有的外企更看重消费市场,有的外企更看重物流优势,有的外企看重是否有相关的配套产业企业,也有的外企看重经营成本……所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需要将准备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懂外企的心”,成功招到好企业和好项目,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